二戰(zhàn)后(1945年后)在日本結構鋼生產方面,改善質量是當務之急。
軸承鋼的標準變更過程如下。1947年JES改定為SUJ標號,最初只有一種、兩種鋼,然后,1950年制定JES G4805時追加SUJ3鋼種。但是在標準中也只是對化學成分,以及套豺料的壓壞值、鋼球用材的拉伸強度有所規(guī)定。對于軸承產業(yè)遠不能滿足要求,1951年各公司設定了訂貨檢驗的統一標準《軸承協會軸承鋼檢驗規(guī)格書》。該規(guī)格標準中,如1943年海軍航空本部臨時標準那樣,備有宏觀組織,顯微組織的標準相片,并對發(fā)紋及夾雜物的允許限度、壓壞值的數值,各方面進行了規(guī)定。其內容在當時可為十分嚴格,工廠檢驗時不合格率竟達10%之多)。標準規(guī)格書的建立,對于改進質量有相當明顯的作用,此后20年問多次修訂標準,為鋼廠改善質量提供了有效的目標。1953年JIS標準再次修訂,除力學性能外,對發(fā)紋及非金屬夾雜物允許值做了最初的作為參考的具體限定,從數值得出,與目前狀況能相提并論,但是夾雜物標準的出現,在軸承鋼質量改進的漫長過程中是不可忽視的里程碑。
當時,日本軸承鋼的滾動接觸疲勞壽命與SKF相比顯著劣,提高壽命被認為是軸承產業(yè)最重要的問題,其原因之一是軸承鋼的壓壞值低,因此對鋼廠的要求便是嚴格選擇原料,同時改善顯微組織和宏觀組織。
因此,戰(zhàn)后最早的研究課題是顯微組織和熱處理技術,關于碳化物的基礎研究也較多,從理論方面進行探討。當時罩式熱處理爐(分批裝料),由于爐內溫度不均勻,不能獲得均勻細小的球狀碳化物,1959年山陽特殊制鋼公司從原西德引進了軸承鋼專用的正火、退火連續(xù)熱處理爐,解決了上述問題。當時連續(xù)爐僅僅是月產700t的小型爐,而近來已使用了10000t的大型連續(xù)爐。連續(xù)熱處理技術的采用不僅對改善軸承鋼質量有利,而且對于提高生產率也是不可欠缺的。另外,宏觀組織的改善與鍛造比直接有關。隨著批量生產流程設備的近代化,鋼錠質量從
軸承鋼的精煉技術及鑄錠技術的逐漸進步,非金屬夾雜物與發(fā)紋逐步減少,壓壞值也提高了,但疲勞壽命與SKF軸承宿比,仍處于劣勢。另外,從1955年開發(fā)了早期壽命試驗機,冶金因素對疲勞壽命的影響方面研究較多,明確了疲勞剝落的原因是氧化物夾雜物的存在,真空冶煉能夠顯著提高軸承鋼的壽命,這些研究報告,對軸承鋼的發(fā)展有劃時代的意義。此后,軸承鋼研究方向主要致力于低氧量化,高純凈度化,上述研究報告是良好的開端。
東莞市弘超模具科技有限公司結構鋼事業(yè)部
聯系人:林先生
手機:18002898666
電話:86 0769-82621088
傳真:86 0769-82621099
郵箱:sales@hongchao-dg.cn
網址:wanxinsj.cn
誠信通ID:xinhongmouldsteel
QQ: 微信公眾號:hcsteel
地址:中國·廣東省·東莞市塘廈鎮(zhèn)林村管理區(qū)
版權所有:東莞市弘超模具科技有限公司結構鋼事業(yè)部 ICP備案號:粵ICP備2024277773號
技術支持:搜優(yōu)網絡推廣 中華機械網 全球機械網 建議使用IE6以上,顯示器為1024*768瀏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