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煉鋼技術的不斷進步,爐外精煉在現代鋼鐵生產中已經占有重要地位,傳統(tǒng)的生產流程[高爐一煉鋼爐(電爐或轉爐)個鑄錠],已逐步被新的流程(高爐一鐵水預處理一煉鋼爐一爐外精煉一連鑄)所代替。已成為國內外大型鋼鐵企業(yè)生產的主要工藝流程,尤其在特殊鋼領域,精煉和連鑄技術發(fā)展得日趨M成熟。精煉工序在整個流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,一方面通過這道工序可以提高鋼的純凈度、去除有害夾雜、進行微合金化和夾雜物密件補理;另一方面,精煉又是一個緩沖環(huán)節(jié),有利于連鑄生產均衡地進行。日本在20世紀70年代為了降低煉鋼成本,提高鋼的純凈度和品質,率先將爐外精煉技術應用于特殊鋼生產中,隨后西歐的鋼鐵企業(yè)也加入到推廣和使用這項技術的行列中。據資料報道,日本早在1985年精煉率達到65. 9%,1989年上升到73. 4%,特殊鋼的精煉率達到94%,新建電爐短流程鋼廠100%采用爐外精煉技術。20世紀80年代連鑄技術發(fā)展迅速,原有的煉鋼爐難以滿足連鑄的技術要求,更加促進了爐外精煉技術的發(fā)展,到1990年為止世界各主要工業(yè)國家擁有1000多臺(套)爐外精煉設備。我國早在20世紀50年代末、60年代中期就在煉鋼生產中采用高堿度合成渣,在出鋼過程中脫硫冶煉軸承鋼、使用鋼包靜態(tài)脫氣等初步精煉技術,但沒有精煉的裝備。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有些特鋼企業(yè)(大冶、武鋼等)引進一批真空精煉設備。80年代我國自行研制開發(fā)的精煉設備逐漸投入使用(如LF爐、噴粉、攪拌設備),黑龍江省冶金研究所等單位聯(lián)合研制開發(fā)了喂線機、包芯線機和合金芯線等設備和材料,完善了爐外精煉技術的輔助技術。以爐外精煉技術為核心的“三位一體”短流程工藝廣泛應用于國內各鋼鐵企業(yè),取得了很好的效果。初煉(電爐或轉爐)+精煉一連鑄,成了現代化典型的工藝短流程。現在這項技術已經非常成熟。
更多信息
請直接與我公司服務人員聯(lián)絡(熱線電話:0769-82621066/400-699-1286),以獲得更多的有關國內外爐外精煉技術的發(fā)展歷程和現狀是什么及其它結構鋼、合結鋼、合金鋼、
合金結構鋼、易切削結構鋼、低合金高強度結構鋼、軸承鋼、
彈簧鋼、耐熱鋼、日本合金結構鋼SCr420、日本SCM415結構鋼、13Cr11Ni2W2MoV耐熱鋼、15Cr12WMoV(1Cr12WMoV)馬氏體耐熱鋼等的選擇、應用、熱處理及庫存等相關資料。
資料來源:東莞市弘超模具科技有限公司結構鋼事業(yè)部
『版權所有,轉載或引用請注明鏈接和出處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