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相顯微組織檢驗。主要是鑒別鋼的冶金質量和熱加工、熱處理工藝是否符合產品的質量要求。對檢驗中發(fā)現(xiàn)的高倍組織缺陷加以鑒定和分析后,可對鋼的冶煉、熱加工和熱處理工藝提出改進措施。日常檢驗所積累的數(shù)據(jù)和經驗也可為制定新工藝提供依據(jù)。對合金結構鋼,通常進行的高倍組織檢驗有鋼的奧氏體(本質)晶粒度、鋼材實際品粒度、脫碳層、非金屬夾雜物、帶狀組織、魏氏組織等。
奧氏體(本質)晶粒度:在標準規(guī)定的試驗條件下所得到的晶粒尺度,用以衡量鋼的奧氏體晶粒長大的傾向。常用的顯示方法為滲碳法和氧化法。滲碳法適用于滲碳鋼,試樣在強烈滲碳劑中,一般在930攝氏度±1O攝氏度保溫8h后,按規(guī)定冷卻速度降溫至600攝氏度出爐。試樣腐蝕后在磨面上按滲碳體網(wǎng)絡量度晶粒大小。氧化法適用范圍較廣,試樣制備成金相試樣后,可在一般氧化性氣氛的爐中經930攝氏度±10攝氏度保溫3h,或在保護氣氛中保溫后再于氧化氣氛中氧化。然后水冷。試樣輕拋光后按氧化的晶粒邊界輪廓評定晶粒大小。顯示出晶粒的金相試片放大100倍,與標準圖片對照評級。通常認為1~4級為本質粗晶粒鋼,5級以上為本質細晶粒鋼。
鋼材實際晶粒度:指鋼材交貨狀態(tài)(熱加工或熱處理后)所具有的實際晶粒尺寸。對于某些使用時承受較復雜的冷塑性變形的鋼材(如深沖鋼板等),要求有較均勻的實際晶粒。
脫碳層:熱加工或熱處理時,鋼材表面與爐氣作用后,失去全部或部分碳量,而造成鋼材表面比內部的含碳量降低的脫碳層。標準中規(guī)定的脫碳層有全脫碳層和總脫碳層(全脫碳層+部分脫碳層)兩種。
非金屬夾雜物:鋼中非金屬夾雜物根據(jù)來源可分成兩類,即外來非金屬夾雜物和內在非金屬夾雜物。外來非金屬夾雜物是鋼冶煉、澆注過程中爐渣及耐火材料浸蝕剝落后進入鋼液而形成的,內在非金屬夾雜物主要是冶煉、澆注過程中物理化學反應的生成物,如脫氧產物等等。
常見的內在非金屬夾雜物有以下幾種:(a)氧化物,常見的為Al2O3;(b)硫化物,如FeS、MnS、(MnS•FeS)等;(c)硅酸鹽,如硅酸亞鐵(2FeO•SiO2)、硅酸亞錳(2MnO•SiO2)、鐵錳硅酸鹽(mFeO•nMnO•PsiO2)等;(d)氮化物,如TiN、ZrN等;(e)點狀不變形夾雜物等。
帶狀組織:經熱加工后的低碳的結構鋼顯微組織中,鐵素體和珠光體沿加工方向平行成層分布的條帶組織,通稱帶狀組織。帶狀組織使鋼的力學性能呈各向異性,并降低鋼的沖擊韌性和斷面收縮率。
更多信息
請直接與我公司服務人員聯(lián)絡(熱線電話:0769-82621066/400-699-1286),專業(yè)銷售合金結構鋼、SCM440、SACM645、SUP10、SUJ2、
易切削結構鋼、12L14、SUM22L、SUS440C、低合金高強度結構鋼、碳素結構鋼、彈簧鋼、軸承鋼、電工硅鋼、耐熱鋼等機械用鋼等的選擇、應用、熱處理及庫存等相關資料wanxinsj.cn。
資料來源:東莞市弘超模具科技有限公司結構鋼事業(yè)部
『版權所有,轉載或引用請注明鏈接和出處』
